[基本信息]
學科帶頭人:范順武 教授
地理位置:門診:1號樓1樓門診北區;住院:3號樓19樓、20樓
電 話:(0571)86006667電子郵件:(微博名稱:邵逸夫醫院-骨科)
[科室介紹]
邵逸夫醫院骨科是國家衛健委骨科學專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之一,技術力量雄厚。現有臨床醫生35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主任醫師5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4名。科室依托醫院與美國羅馬琳達大學的良好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科室聘請的美國顧問Dr.Benson每年定期來我科指導工作,科內所有醫生均被先后派往美、英、法、德、日等國進修學習。科室擁有全套進口的先進醫療儀器設備,包括高清晰C形臂X線透視機、腰椎間盤鏡、腰椎融合微創操作系統、胸腰椎前路微創手術操作系統、肩關節和膝關節鏡手術器械和設備、微創經皮穿刺椎間盤突出治療儀、胸腔鏡下微創脊柱手術器械、神經脊髓監護儀等。
科室設有名醫門診、專家門診、特需門診、下腰痛聯合門診、普通門診、周六門診(上午)。
[學術地位]
國家衛健委專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
浙江省醫學會骨科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浙江省運動醫學會副主任委員單位
[學科帶頭人]
范順武主任簡介:醫學博士、骨科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主任、邵逸夫醫院下腰痛診治中心主任、浙江省醫學會骨科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骨科研究所副所長、浙江省骨科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康復協會浙江省脊柱脊髓損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診療范圍]
頸椎病、下腰痛、腰腿痛、關節疾病、四肢和脊柱骨折、畸形、骨質疏松、皮膚軟組織缺損等的治療。
科室主任: 范順武
科室副主任: 施培華 、方向前、趙鳳東.黃悅
主任助理: 李宏燁
專 家: 范順武 施培華 方向前 趙鳳東 萬雙林 張劍 虞和君 黃悅 俞杭平 楊明 張建鋒 陳劍 趙興 顏少峰 丁獻軍 李宏燁 馬建軍
1. 下腰痛微創治療技術:采用國際先進的腰椎間盤鏡和脊柱微創操作系統(METRX X-Tube),在國內率先開展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移等疾病的肌間隙微創治療,大大縮短了手術切口、減少了術中出血、縮短了康復時間、減少了手術并發癥,極大提高了手術療效。該技術的應用研究已在國際最頂級的骨科專業期刊《Spine》和《European Spine Journal》以及國內最權威的《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外科雜志》發表。
2. 胸腰椎骨折的治療:對傳統的手術技術進行了重大創新和改良,優化了手術過程,使手術時間從傳統的4~5小時縮短到1.5~2小時,術中出血從2000ml縮短到500~700ml,手術切口從30cm縮短到10~15cm,治療效果得到極大改善,該手術技術作為《骨科教程》在國內權威骨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發表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3. 腰椎滑移的治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先撐開后復位”的理論,極大改善了復位效果,避免了多余的手術操作,使整個手術過程更加流暢,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內固定穩定性的影響,改善了手術效果。該手術技術在《中華骨科雜志》發表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4. 軟骨移植治療膝關節軟骨缺省:既往對于膝關節軟骨的破裂缺省缺乏有效地治療方法,我科與浙江大學醫學院組織工程中心合作,在國內率先應用軟骨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省骨科會議推廣。
5. 關節鏡技術:省內率先開展了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疾病、膝關節交叉韌帶修補、半月板成形等,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治療效果滿意度高等優點。
6. 人工關節置換:在美國專家指導下,幾乎與國際上同步開展了髖部前路小切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具有創傷小和康復快等優點,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7. 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轉移性腫瘤的經皮微創椎體成形技術:通過微創方法將骨水泥注入椎體,從力學上增強其結構強度、增加椎體穩定性、緩解患者脊柱疼痛。該手術技術國內領先,相關論文發表在《Spine Journal》等雜志上
8. 椎間盤造影:對可疑的椎間隙注入造影劑, 通過對造影圖像、造影劑的注入量、誘發痛3個方面的觀察, 以確定該間隙是否是疼痛的原因并進行外科處理。可明確診斷,減少患者不必要的大手術、降低費用。
科室以“微創”為主導,以建設國內技術先進、專業最齊全的微創骨外科為發展目標,將微創技術和微創理念全面應用于骨外科各個領域。目前科室的微創技術總體水平國內領先,是國內重要的微創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在國際微創領域也具有重要影響。
1. 下腰痛微創治療技術:該技術大大縮短了手術切口、減少了術中出血、縮短了康復時間、減少了手術并發癥,極大提高了手術療效。其應用研究已在國際最頂級的骨科專業期刊《Spine》和《European Spine Journal》以及國內最權威的《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外科雜志》發表。
2. 胸腰椎骨折的治療:對傳統的手術技術進行了重大創新和改良,治療效果得到極大改善,該技術作為《骨科教程》在國內最權威骨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發表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3. 腰椎滑移的治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先撐開后復位”的理論,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改善了手術效果。該手術技術在《中華骨科雜志》發表并在全國推廣應用。
4. 軟骨移植治療膝關節軟骨缺省:與浙江大學醫學院組織工程中心合作,在國內率先應用軟骨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省骨科會議推廣。
5. 關節鏡技術:省內率先開展,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治療效果滿意度高等優點。
6. 人工關節置換:在美國專家指導下,幾乎與國際上同步開展了髖部前路小切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和膝關節置換術,具有創傷小和康復快等優點,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7. 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轉移性腫瘤的經皮微創椎體成形技術:該手術技術國內領先,相關論文發表在《Spine Journal》等雜志上
8. 椎間盤造影:可明確診斷疑難腰腿痛原因,減少患者不必要的大手術、降低費用。
研究方向
技術研究
1. 下腰痛微創治療技術
2. 胸腰椎前路手術
3. 軟骨移植治療膝關節軟骨缺省
4. 人工關節置換
5. 關節鏡技術
6. 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外科干預
科學研究
1. 腰椎間盤纖維環強度與椎間盤內壓分布和相鄰椎體終板強度的相關性
2. IL-1β調控酸敏感離子通道在椎間盤細胞中的表達及機制研究
3. ADAMTS-5在腰椎軟骨終板退變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
4. 氧化應激活化NLRP3炎性體/Caspase-1/IL-1β信號通路在牽拉致多裂肌損傷性萎縮中的作用和機制
5. 椎基靜脈孔與胸腰椎骨折椎體后上緣骨塊或椎體內裂隙征的關系
6. 胸腰椎骨折椎體后上緣骨折塊形成的解剖學與生物力學機制研究
7. 氧化應激介導的NALP3炎性體相關信號通路活化在腰椎后路術后多裂肌損傷性萎縮中的作用和機制
8. 牽拉致多裂肌損傷和萎縮的氧化應激機制研究
科教成果及獲獎
學科目前已主持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10余項,包括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及國家衛健委行業基金等,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6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出版國家重點醫學視聽教材1部。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或省部級科技大獎: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Epworth醫院外科主任 Richard N de Steigerr
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骨科研究所主任,教授 Ming Hao ZHENG
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醫學院骨科主任 Gary Botimer, MD
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醫學院骨科教授 Montri Daniel Wongworawat, MD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生物力學教授 Michael A. Adams, M.D.PhD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生物學教授 Patricia Dolan, PhD
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醫學中心骨科脊柱外科主任 Wayne K. Cheng, MD
中華醫學會浙江省骨科學會主任委員 范順武教授
中華醫學會浙江省運動醫學會副主任委員 施培華教授